北京日报 2014年12月16日 第7版
一边是孩子放学早没处去,一边是街道图书馆少人问津,东城出新招——孩子放学后到图书馆看书写作业

东直门图书馆里孩子们在老师辅导下做功课。李思阳摄
本报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洪珊
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家长六点下班,如果没有老人帮衬,接孩子成了家长们的头疼事。接孩子到单位、找私人托管班,“三点半难题”困扰着很多家庭。而另一方面,街道图书馆有座位、有图书,有可利用的空间,却没怎么用起来。
把两者结合起来,东城区破解“三点半难题”出新招,由街道图书馆与附近学校合作,让孩子们到图书馆里看书写作业,还有老师贴身辅导功课,孩子放学多了一个好去处。
放学孩子去哪 家长很头疼
下午三点半放学,原本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却成了困扰双职工家庭的难题。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看护的“空当”怎么办?
“孩子放学早,实在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回家。”在机关工作的黄萍无奈地说,“只好翘班接孩子到单位,到点和孩子一起下班。”顾工作就顾不了孩子、顾孩子就要耽误工作,家长夹在中间、两头为难。
记者了解到,面对“三点半难题”,家长通常采取四种办法:家中老人帮忙接孩子放学回家、找私人托管班代管、给孩子报课外班以及“放羊式”管理。
家住西水井胡同的丛女士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周一绘画、周二溜冰、周三乐器、周四英语……课程排得满满的,“实在没时间看孩子,只好上课外班填补一下孩子课余时间。”
这样繁杂的课外班,有违学校减负的初衷,但看护的空当期,让家长陷入两难。
放学到图书馆 看书写作业
目前,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图书馆和永外街道图书馆已经开始与附近学校合作,孩子可以在放学后到图书馆看书写作业,家长下班后顺道接孩子回家。
“孩子没处去,街道图书馆有座位、有图书,但读者并不多,正好利用这些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放学后的去处。”该区有关负责人说。
永外街道图书馆,位于永外文化活动中心内,紧邻五十中分校。该中心管理员梁静介绍说,“新建的街道图书馆,在建设初期就设计了200平方米的少儿阅读区。”
记者看到,永外街道图书馆分为上下两层,面积达800多平方米,供成年人阅读的书架、书桌都是清一色的深棕色。而为孩子们特设的书桌则是红黄蓝等明快的颜色,还配有桌斗,供孩子放练习册、学习用品。
整个二层都是少儿阅读区,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书、科普书、手工书被码放在红黄蓝各色书架上,7000册图书供孩子们自主阅读,这里可以同时接纳100名孩子学习读书。
梁静说:“附近有景泰小学等4所学校,孩子们放学后可以来图书馆自习,免费的。”
如今,每天都有二三十个孩子放学后来这里上自习等待家长下班。“我们发现,闭馆时如果家长还没下班,孩子都不愿意走。”梁静说,为此,原本上午9点到下午5点半开馆的图书馆,为了方便家长接孩子,延长孩子阅读自习时间,改在了晚上6点半关门。
图书馆请老师 辅导孩子功课
不仅能自习,图书馆还请来老师,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北新桥街道图书馆专门与辖区史家小学分校合作,双职工家庭孩子可以到图书馆上自习,还专门请来了老师为孩子们辅导。
郭天梅是府学小学的教师,东城区每年从各学校抽调一批老师到街道担任文教助理,北新桥街道没有让郭老师在机关工作,而是把她派到北新桥街道图书馆,为3点半以后自习的孩子辅导功课。
昨日下午3点50分,20多个孩子放学后来到了北新桥街道图书馆。10岁的常熙源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开始做语文练习。看见常熙源写字时坐姿不对,郭天梅走到他身边说:“写字时头再抬高一点,不抬高点对眼睛不好,有不懂不会的地方就找老师。”常熙源冲老师笑了笑,挺直了小身板。
北新桥街道文教科刘海岩介绍说:“有郭老师在,我们很放心。家长都反映,孩子在图书馆还有老师辅导,心里特踏实。老师掌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普通工作者所不能及的,孩子来图书馆看书、写作业,有老师在一旁辅导,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东城区图书馆馆长肖佐刚表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图书馆,在不影响其他读者阅读前提下,让孩子到图书馆上自习、看课外书,让更多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