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T恤衫划归到平民的时装,并不排除T恤衫也被明星们喜爱,在T台优雅华丽的珠光宝气中也经常闪现出T恤衫的质朴随意的风采。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时装像T恤衫一样为平头百姓所接受和欢迎。夸张一点的说,T恤衫从一出世就是给“草根”准备的。虽然从质地和价格上无法与高档的服装相提并论,但咱穿上它,和那些华贵时装相比绝不逊色。因为高档是给别人看的,T恤衫则是自得其乐。
对T恤衫的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其一说在古罗马就已经出现T恤衫,还说凯撒大帝就穿过了一件;其二说T恤衫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大兵的军营里;第三种说法与第二种非常接近就是把T恤衫的出生地挪到了海军的舰艇上。17世纪美国安纳波利斯码头的卸茶工人穿着一种短袖衫,于是人们就从茶的英语“TEA”中借了个“T”字来称呼它。19世纪80年代,长期在海上航行的美国水手们,选择了易干且轻便的棉质T恤作为他的工作服,1913年后美国海军正式以T恤作为水手的标准制服。1920年,美国官方的词典正式出现了T-shirt的单词。说明在那以前T恤衫已经比较普遍。其实T恤衫本不是什么舶来品,中国古代的“半臂”说的不就是T恤衫吗。说白了,什么T恤衫,不就是短袖背心吗。
明星的推波助澜加速了T恤衫的流行。这符合时尚流行的一般规则,老百姓发明或者穿着,明星们猎奇,然后创造新的时尚,然后没落。 1934年,电影明星克拉克·盖博在电影《一夜风流》,里面,他脱去外衣,露出T恤衫,显得别样风流。同样在电影《欲望号街车》里,马龙·白兰度那件破T恤反倒给他平添了些许的粗野和潇洒。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又何况是大红大紫的星星。你绝不会看到在多明戈的舞台上出现体恤衫,可是在摇滚乐的声浪中T恤衫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位置。T恤衫助推了内衣外穿,也好像在声言反叛。据说1973年《妇女时装日报Wear Daily》声称T恤是当年反文化的首席发言人。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也曾流行过T恤衫,你问问有一把年纪的人谁不记得“海魂衫”,就是类似葛优在影片《命运呼叫转移》里穿的那种。 T恤衫在我国大行其道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文化衫”。其实服装本来就是文化,我想非要把T恤衫冠以文化,无非是希望这不起眼的东西能够正统起来,最好能与所谓的“正装”分庭抗礼。这当然要看你怎么穿了,让文化衫表露自己的心声莫过于直接写出来,“烦着呢,别理我!”至今让我历历在目,这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人们彷徨和无奈的呼喊,而“星座伊仁”则是把文化衫推到广告载体的绝妙创意,把只有一个人的公司描绘的像模像样。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第一个是创意,第二个是模仿,第三个就是愚蠢了。当满大街不是“海天酱油”、就是“舞”时,你能说什么。起码穿着者的体型应该与“舞”相适应。当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中,洋字码出现在身上让一些人特舒服、特得意,管它是“尿素”还是“荡妇”,把本来挺“文化”的一件衣服弄得那么没有文化,那么没有档次。
我发现衣服没有扣子或者不系上扣子就显得休闲,显得洒脱。“文化衫”的平民本色就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个性是文化衫的属性。难怪有个老外每天拿个相机在胡同里转悠,专找人们忽略掉的东西,然后把地铁车票、各种标识之类的搬上文化衫。我最愿意的是,把自在写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