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又到最难熬的三伏天。老百姓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指的“三九”与“三伏”是冷热最极端的天气。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北方的“数九歌”把冬天的节气拿捏得非常准确:“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其实这种关于节气的民谣古已有之,据《帝京景物略》卷二九九消寒圖中记载:“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獦蚤出。”
“三九”与“三伏”虽然都是指的季节,可是计算方法却不相同。“三九”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周期,每年九九共八十一天。把入冬到初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三伏”则是来源于“五行”之说,根据“相生相克”说法,最热的夏天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为三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三伏天是最炎热的季节,和“冬九九”相应和也有相应的“夏九九”民谣。遗憾的是它不如“冬九九“那么广为流传,据说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里,正厅的榆木大梁上就有“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的《夏至九九歌》。
据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记载:“偶阅明人田汝成委巷丛谈,杭人夏至后亦有數九谚语云: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可见至少在明代“夏九九”已经流传。实际上,最早的夏九九歌见于宋代陆泳撰著的《吴下田家志》,而后清人杜文澜撰著的《古谣谤》里也选有夏九九歌。即从夏至后起“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梢轻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谢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