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信息
2021年第4期
一. 话 题
百年历程铸辉煌
重温百年党史淬炼“政治三力”
二.悦 读
云雀
三.点 滴
大国的体面
百年历程铸辉煌
从一盘散沙到万众一心,从东亚病夫到屹立东方,
百年历程铸就辉煌,摆脱贫困全面小康。
绿水青山依然漂亮,金山銀山茁壮成长,
宏伟蓝图绘成画廊,不断追求乘胜远航。
朝着党指引的方向,走到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从一叶红船到航母远航,从万里长征到大道宽广,
百年历程铸就辉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多少高原拔地而起,多少高峰天天向上,
久久为功硕果累累,复兴强国地久天长。
走过千里和万里,走到那梦想成真的地方。
来源:中华魂2021年6期
重温百年党史淬炼“政治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党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在重温党史中淬炼“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政治判断力。政治判斷力是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动方向、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是辨别大是大非、把握政治主动的重要前提。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判断力。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党史中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党史中学习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成功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政治智慧,学会从更高的站位、更长远的方向上看问题,做到学史增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现的时期,这就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具有一双“慧眼”,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方面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
在重温党史中淬炼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的政治领悟力。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领悟力是政治实践的先导,政治领悟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提高政治领悟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党员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领悟力,才能理解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才能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才能把“两个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牢牢把握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事关道路方向、战略全局、前途命运等的原则性问题,要主动拿起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在重温党史中淬炼“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政治执行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教育关键还要提高政治执行力,做到政治上的主动。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党员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把自己锻造成为烈火真金。要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使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行动。要主动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责任意识,勇于履职尽责,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来源:党建 2021年5期
云 雀
小時候,我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便不敢忘却;一直到现在,我已到垂垂暮年了,但仍百思不得其解。
我家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头儿。他极擅于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着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尽是些可怜又可爱的生灵。我们整天守在那些鸟笼下,听它们鸣叫。它们的叫声很好听,尤其是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战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的叫声就不像以前那么清脆了,老头儿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还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提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
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儿并没有起床。于此我们才明白,即使别人不逗弄它,它每天还是要叫的,嘴依然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扇着,竟有几根茸茸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问。
“不,它的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啊!
“是它肚子饿了,口渴了吧?”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它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立即觉得是很正确的。你想,它在被老头儿捉住之前,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广阔,全部是它的。黎明时,它一定飞得像云一样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的到来。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我们在笼下捡起它抖落下来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老头儿,老头儿笑我们可爱,却终没有放了它去。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支忧郁的歌。
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打开鸟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晃动,有些站不稳,几乎要掉下来。但它立即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老头儿发觉云雀飞走,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是被人放走的,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云雀飞走了,我们却时时念着它。当看着那笼里的绿嘴、黄鹂、画眉时,我就想在这个时候,它是在天的哪一角,在云的哪一层呢?
它该是多么快活!它唱的,再也不是忧郁的歌了,而是凌云之歌、自由之歌、生命之歌!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突然,我们在那棵柳树上发现了它。它的样子很单薄,似乎比以前消瘦多了,也疲倦多了。在风里,它斜了翅膀,上下怯怯地飞。我们惊喜地呼唤它,但立即就赶走了它,怕被那老头儿发现,又要捉它回去。
但是,就在第四天的早上,我们刚刚醒来,突然就又听到云雀的叫声。我们赶忙跑出门,去看那棵柳树,柳树上没有它。老头儿却在大声地喊叫我们了:“啊,云雀,还是我的那只云雀!”
我们看时,老头正提着那个鸟笼。笼子的门已经重新封好,云雀果然就在里边,一声一声地叫。这使我们大惊失色,责问他怎么又捉了它。老头儿说:“哪里!是它自己飞回来的。这鸟笼一直在那里空着,它就飞回来了。”
“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说。
“怎么不可能呢?”老头儿说,笑得更得意了,“它已经被我喂了两年,待在这笼里多舒服啊!”
我们走近看,云雀待在那里,急急地吃着那谷子,喝着那清水,好像它一直饿着,渴着。最后,它静静地卧下来,闭上了眼睛,这是一种疲乏后的休息。
我们默默地看着这只美丽的云雀,再没有说出话来。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自在独行》
大国的体面
元仁宗時,元明善擢参议中书省事,升翰林学士。正值朝廷派某蒙古大臣出使交趾,元明善为副使。此时交趾国内政权不稳,国主想结交元朝大官,便在使臣回国时以重金贿赠。那位蒙古大臣欣然接受了,元明善却不肯受。
“正使大人都收下了,您为何定要拒绝呢?”国主问道。
“他未加拒绝,是为了看重国主的情面,使你们小国安心;我必须拒绝,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操守,维护大国的体面。”
听了元明善这番话,国主不禁肃然起敬。
摘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念楼学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