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诗是中国诗歌长河中一束别致的浪花,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语汇,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她与1300年的科举制度相生相伴,影响弥远。 台湾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后即行科举,作为进阶仕途的重要门径,学人士子无不为之皓首穷经,倾注毕生之精力,从而奠定了台湾儒学之根基和文化之发展,诗歌之繁荣。 台湾淡水进士郑用锡,宦海浮沉不谙官场应酬,以母老为由归养,主讲明志书院,创作了大量的试帖诗训导后学。 台湾道徐宗幹为了振兴当地文教,集诸生于海东书院,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考录制艺雅驯者,编为《东瀛试牍》,又将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等诸生院课肄业之作,裒辑二卷刊之,题曰《瀛洲校士录》,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见一斑。 台北秀才黄纯青70高龄,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将台湾科举的全过程逐一记录下来,成为台湾科举研究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抒科举中第之喜悦,叹金榜题名之艰辛。科举诗选让你一睹台湾士子的别样人生,让你体味莘莘学子的求学历程,让你领略诗歌的美妙与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