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钧(1839-1893),原名王国钧,字陶士,号文卿,江苏苏州府吴县人。清末外交家,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受命为德、奥、俄、荷四国特命公使,驻地柏林。1892年回国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张加强军训,巩固边防。
光绪十八年(1892年),帕米尔中俄争界案,洪钧由于不懂俄文,使用了俄制地图,遭到官员们的联名弹劾。洪钧精神遭受沉重打击。在悔恨交加中抑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三日(1893年10月2日)病逝于北京,年仅五十四岁,令光绪皇帝深为痛惜。
洪钧改革中国电报字码,使之与国外大致统一,节省了大量费用。
洪钧通经史,在出使期间看到俄国人贝勒津翻译波斯人拉施特哀丁著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编的《蒙古史》等历史书籍,遂获得西方的资料证补《元史》。在翻译金楷利等的帮助下,译著了有关章节,撰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其中有目无文的10卷,对元宪宗以前历史的证补较为详实,开了中国史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