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彤先生父亲汤霖,字雨三,为光绪十五年进士,平生致力于汉学,对用彤先生之影响很大。1908年就学于北京顺天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与梁漱溟共读印度哲学与佛教典籍。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与同学吴宓、柳治徽志趣相投,结为契友。1916年清华学校毕业。1918年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并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
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1964年病逝。
汤用彤先生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他对中国佛教史的梳理,对魏晋玄学的开掘为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的确立打通了难关,受到国内外汉学,佛学研究学者的普遍推崇,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东厂胡同1号院住过许多名人,胡适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从美国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就住在东厂胡同一号的西院。北平解放后,汤用彤首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后又担任北大副校长,曾于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住在东厂胡同一号花园的北侧一排别致的平房里。同一时期,还有许多著名学者曾在此工作生活,留下了他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