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其父为清末直隶总督及河南都督张镇芳,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张伯驹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幼年过继给其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河南提法使等职。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人物。张伯驹幼年入私塾,天性聪慧,九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后就读天津新学书院。十九岁,进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毕业后先后在军阀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部任职提调也就是秘书(但从未到任)。1924年,任陕西督军署参议。因不满军阀混战,1926年退出军界,投身进入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词,对戏剧和书法亦颇有研究。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1946年初,在中国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故宫散失的书画。当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即提出两项建议:一是所有溥仪“赏”溥杰单内者,不论真赝,统由故宫博物院作价收回;二是经过鉴定确为精品者,亦作价收回。张氏认为那1198件书画中,有价值的精品约四、五百件,按当时价格,不需太多经费,便可大部收回。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只口头允诺,并未着手进行,遂使许多名画珍品落于商贾之手。1947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北平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积极投入北大学生会组织的反迫害、反饥饿斗争、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
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将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李白字《上阳台帖》,陆机《平复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黄庭坚《诸上座帖》,吴琚《离家诗》,蔡襄《自书诗帖》,赵孟頫《章草千字文》等献给国家,当时的文化部长沈雁冰亲笔签发“褒奖状”,予以褒扬。1957年,张伯驹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张伯驹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0年中央文史馆为张伯驹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晚年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