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风(1917-1999),原名凌风,曾用名凌项强。生于北京,祖籍四川。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之一,国内外享有盛誉、多才多艺、风格独特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
凌子风1917年农历3月10日生于北京一个满族书香门第世家。1933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后转入雕塑系,在校期间,积极热情向往革命活动,经蓝马介绍先后加入左翼“星球剧社”、“美术家大联盟”。一九三五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舞台美术专业,在余上沅导演的《威尼斯商人》和曹禺编导的《日出》中担任舞美设计,显露出艺术才华,博得余上沅校长和曹禺先生的赏识。1934年毕业于雕塑系。1935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舞台美术系,同时常在表演系旁听。
“七七事变”爆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凌子风热血沸腾,决定奔赴延安,为了筹集路费,在经过武汉时,接受了武汉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担任美工师,同时在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热血忠魂》中扮演角色。1938年到延安,导演了多部话剧,他编导的独幕话剧《哈娜寇》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学奖。1943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1945年任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1946年负责筹建延安电影制片厂,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工作者。1947年3月凌子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后又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导演工作。
凌子风自抗日战争初期进入影坛,影片处女作《中华女儿》,获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为争取和平“自由斗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1949年到“文革”前的17年间,凌子风导演以饱满的热情和拼命精神,创作了大量影片,在电影界获得“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先后拍摄了《中华女儿》、《光荣人家》、《陕北牧歌》、《金银滩》、《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春雷》、《草原雄鹰》、《杨乃武与小白菜》。《红旗谱》是这一时期凌子风的代表作。十年“文革”中,凌子风同志遭到了迫害,被批斗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留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艺术创作空白。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创作进入最佳状态,电影艺术创造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将自己的创作视角集中到对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上并进行新的大胆探索,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劫人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地推上银幕。先后拍摄了《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新中国的优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