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公和魁”的清真糕点闻名京城,历经数十年盛名不衰,主要是善于吸取满、汉、回族糕点制作之精华与诀窍,博采众长,不断改进原料配方和提高工艺水平,为提高产品质量,老掌柜曾将北京各家饽饽铺的糕点各买一点带回店里,然后掰开、揉碎,与制作师傅们共同品尝,细细琢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故其产品特点是松、软、酥、脆,香甜适口。其中姜汁排叉面片薄厚均匀、色泽金黄、透明、酥脆香甜,油而不腻,入口即酥。有浓厚的姜汁味,是当年回民“把斋节”必不可少的斋品。除主营糕点食品外,夏季还能自制冰棍儿、冰淇淋、冷热饮,民国初期曾在前店设雅座,在店堂安放进口留声机,为招徕顾客不时播放戏剧、音乐,同时穿插播出广告,既保持传统经营手段,又能与时俱进,追求时尚。这一招术在当年颇为时尚,许多顾客慕名而来,专找“公和魁”的点心。有不少西方游客在店堂摄影留念,照片曾在国外报刊上发表,把“公和魁”门市店堂作为游京城的一个景点。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由于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经营逐渐缩小。1956年“公私合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进驻党、政、工、团组织,突出了政治。1958年以后与别的厂家合并,成为“国有企业”。后历经变迁,几经风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经一度恢复,当时基于上面“发扬传统食品文化”风气。现此店关门歇业,当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