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惊霜寒雀抱树无温
发布日期:2018-04-07

-----遥望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王汀谦

  东晋人臣干宝,广罗异闻旧遗集成《搜神记》一书,世眼多以鬼怪之说定论。 古人著书立说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深意。干宝在《搜神记》序言里说“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 。可见正史也有两难。且正史篇幅多记录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一面。然而国家之大,江湖之深。民间所兴所传几乎淹没于沧海横流之中。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此时正值明朝内忧外患之际,四年后,尚存帝王自尊的崇祯无颜苟活,以一丝轻绸环绕自绝。明朝亡。约是1660年19岁的蒲松龄应童试,连拔县、府、道三地头筹声名瞬起。此时恰逢顺治年间。顺治生性温和且崇汉思想,若非如此,恐怕容不下,前朝傲骨高士傅山,狂狷的王夫之。窃想,所出试题范围必然多是文人所好。顺治在1661年后就过早死去或隐遁,康熙即位。此后蒲松龄连年科场未能再中。是否历史性的偶然巧合? 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必经之路,似乎极少有人能孤云将野鹤的超越时代。蒲松龄左手持卷科考,右手恃经授课果腹。夜澜弱灯下,蒲松龄借鬼怪狐媚之口,以寄胸内孤愤与对世间温情的期盼。四十岁时,漂萍无根的蒲松龄就写成《聊斋志异》但无力刊印。在序言末尾自况凄凉。动容的写道:“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而自称“异史氏”的蒲松龄在篇末有仿司马迁《史记》体,添段文字加以阐述自己的态度观点。蒲松龄孤高,一生疲于生计。与干宝的位列朝廷的背景不同。所以彼此虽题材同为鬼怪。但笔触与所暗寄的情感也大有差异。干宝因目力耳闻所限,叙述对象多为贵族王侯。蒲松龄毕竟书生。又接触下民。满清一朝,自康熙起始兴文字狱,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看《聊斋志异》对时局多有暗讽,此书目前所知是在蒲松龄死后,近五十年才得以刊行。蒲松龄所写的是文言文,也未能在短期内流传太广。古人绘画,写书。几乎都有传世的精神在支柱着。《聊斋志异》里的鬼怪狐媚,有血有肉更有人间久失的道义。也可见蒲松龄的影子。譬如《荷花三娘子》里颇谙情趣的宗秀才。至于沈复《浮生六记》里有雷同之笔,从二人生平看,应是沈复抄袭蒲松龄。这是题外话。当然也有批判读书人违背道德人伦的,如《瞳人语》篇里的方栋,有些才名,却好色轻浮。常尾随薄扰貌美女子。此等斯文败类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因种种原因未必都能善恶有报。蒲松龄以正义之笔,着墨令方栋最后受到因果循环,双目失明。同道读者掠过此文必定快意拍掌。尤其是曾深受袭扰的大家闺秀。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诗"。1715年,75岁的蒲松龄终于去世。“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厌倦薄情人事。总算还他无影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