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孟学于孔而胜于孔
发布日期:2018-04-07

——浅介《孟子》及孟子思想

姚松柳

  《孟子》一书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典籍中的一部杰出的著作,是历史传承和影响深远,至今有着现实生命力的珍贵文化古籍,在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孟子》一书为孟轲的著作。孟轲是战国中后期邹国人,生活于公元前四世纪,大约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曾在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学生门下学习。他的著作《孟子》现存七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两个子篇,共十四篇,三万五千三百七十余字。《孟子》一书不是全部由孟轲生前自己独立撰写的,而是有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的参与,以及后来的补记。但绝大部分是孟轲自己写的,而且在他生前就基本完成了。这种认识最早来源于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在两汉时期就有人开始为其作注。在此之前,诸子中作注的只有《论语》和《老子》,可见《孟子》从两汉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但是《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比《论语》晚了一千多年。西汉初期《论语》已经被列为儒家经典,而《孟子》直到北宋代时期主流地位才逐渐上升。南宋以后,由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孟子》不仅成为儒家经典,而且成为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特别是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均由“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孟子》是“四书之一”,所以当时的读书人必须将《孟子》读得烂熟,融化于心。

  《孟子》一书集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论思想和主要社会活动。就孟子的思想而言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施“仁政”建“王道”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思想;二是“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三是“天人合一”尊从客观规律的哲学思想;四是“人性善”的“平等”的道德伦理观;五是“浩然之气”的关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渗透,彼此贯通,形成孟子的思想体系。孟子的思想体系用今天的科学方法论分类归纳,涉及的学科有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社会伦理、精神和道德修养等等,可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人称他“亚圣”。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把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说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也自认为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公孙丑上》)。为此,他把孔子的地位抬得非常高,与古代的帝王并列,首次提出尧、舜、商汤、周文王、孔子这样的排列(《孟子·尽心下》),而且认为孔子是最伟大的人物。孟子这种做法的潜台词明眼人不言而喻,即孟子自认为,孔子之后那就是他孟子了。这一点,唐代的韩愈早已说明了。不过,韩愈在捅破孟子这层窗户纸的同时,也模仿孟子的笔法,暗示能继承孟子的非他韩愈莫属了。

  尽管孟子认为自己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孔孟之道”也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但是《论语》和《孟子》一书,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毕竟还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著作和思想。他们之间除了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的两者区别以外,两本著作本身和两个人的思想、学说等,还是有极大的不同,有的甚至是向悖的。

  第一,在《论语》和《孟子》中,孔孟都讲“仁”。“仁”是孔子首创的,但是孔子的“仁”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而孟子的“仁”的概念比较明确具体,即“仁政”,而且经常与“义”合为“仁义”并讲。孔子讲“仁”,强调自爱和爱人,重视的是人的生命和对人的尊重。孟子讲“仁”,则强调施“仁政”,行“仁义”,在尊重人和人的生命的基础上,更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况和选择的权利。孔子的“仁”基于为人处世,同情民生疾苦;孟子的“仁政”“仁义”基于“保民”,以民为本。可见孔孟的“仁”在对人的重视方面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孟子“仁政”的思想几乎集中在了《孟子·梁惠王》中。在这一章里,孟子用了大部分篇幅,从经济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统治者与老百姓的关系等不同角度与层面,系统而生动的阐述了他的施“仁政”,力“保民”,从而实现“王道”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主张,其中,“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和“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两段内容最精彩,集中而深刻的表达了孟子以民为本,“富而后教”的重要政治经济思想。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要满足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然后再对其进行教育,进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孟子从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出发,来考虑和解决社会问题,提出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构想,这首先反映了孟子对生产关系客观本质的认识,在政治具有唯物的精神。其次孟子是针对齐宣王的历史与现实的比较问题,和热衷于称霸战争的梁惠王“问诊”如何解决魏国民富国强的社会问题,给两位统治者开具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药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药方”实际上是从民生这一根本问题从发,具有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意义。

  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仁政”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孔子的“仁”无法比拟,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思想,更是孔子思想和《论语》中所没有的。

  第二,传统的观点认为,孔孟在政治上都是保守的。但实际上,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而孟子在政治上则是激进的,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甚至具有民主的因素。例如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即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政治论断。他从“民贵君轻”思想出发来看待君臣关系,认为君臣之间应当是一种“互等”,即在一定条件下彼此互相对等的关系(见《孟子·离娄下》)。孟子的这种认识否定了臣下对君上的愚忠和盲从,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威。然而孟子的认识还不仅仅停留在此,他甚至更加激进。他认为臣下对君上不仅不能愚忠和盲从,相反的如果君主犯了重大的错误,臣下还应当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纠正,从而避免出现重大过失。如果君主对臣下反复劝谏的正确意见执意不肯接受,一味地坚持错误,那就应当把他废弃,改立他人。在这一点上,孟子还是个敢想敢说的人,他就曾当着齐宣王的面直言不讳:“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听得齐宣王脸都变了。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孟子如此激烈言论和思想,不但孔子思想和《论语》中没有,就是在先秦诸子和孟子之后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中也是没有的。就是因为孟子在政治上这些激进的思想言论,使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读了《孟子》一书中的这内容后勃然大怒,认为孟子所言“宜非臣子之言”,下令将《孟子》一书列为禁书,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才勉强收回上谕,遂改为删除《孟子》书中的这些内容,但是将孟子的塑像撵出了孔庙。

  第三,孟子是一位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强烈社会

  和历史责任感,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的伟大思想家。因此,孟子有着很高的精神境界,并且深刻地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告子上》中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浩然之气”;《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等,都是孟子关于精神建设的重要言论和思想。读《孟子》中的这些内容,其话语真是顶天立地,气吞山河!其中很多都成为千百年来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警语、箴言、座右铭、至理名言和豪情壮语。孟子的这些言论思想,不仅孔子和《论语》没有,而且在其他诸子言论思想中也是看不到的。孟子的这些言论思想,不仅开创了儒家提倡和重视精神境界的文化传统,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在进入中华民族崛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依然有着激励人们发奋图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深刻现实意义。

  第四,从《论语》和《孟子》的文本来看,两者都是言论集,但是《论语》一书中的言论基本都是语录,更没有事例、寓言等。而《孟子》一书的言论则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不少以史实为依据的事例,还有很多生动精彩的寓言。《孟子》中的对话尤其是寓言,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其文辞优美、意味隽永、词锋犀利、简洁明快,表达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和人道精神。这一点不要说《论语》,就是在所有的先秦诸子典籍中,除了《韩非子》中的一些寓言之外,没有一个能与《孟子》相比的。

  除了上述外,《孟子》一书中还有在哲学、教育、伦理、道德修养等方面孔子及《论语》所没有的孟子创新的思想。譬如,“四心”与“四端”的社会人性平等的“性善”论(《孟子·告子上》《孟子·公孙丑上》);正确认识存对与意识之间关系,尊重客观规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孟子·离娄上》《孟子·尽心上》),等等。

  总之,从《孟子》一书内涵丰富的孟子思想可以看出,“孟出于孔而胜于孔”。今天,当我们在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强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层出不穷的时候,“孟子学院”至少是“孔孟学院”不该被忽视。

  20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