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本曾经的黄皮书
发布日期:2022-07-30

  中国曾经有一类内部出版物叫做灰皮书和黄皮书,其中灰皮书是政治性读物,黄皮书是文学的。据专家称,灰皮书大约出现在1961年,最初是专门搜罗的各种所谓修正主义理论著作,翻译出来供参与中苏两党论战的人等做参考。1963年又出版了一批西方文学作品,也是极小范围的“内参”,叫黄皮书,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即在其中。当年我也看过一些灰皮书和黄皮书,印象最深的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斯大林时代》、德热拉斯的《新阶级》和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没看过,最近有人送我一本新的精装本,便急忙看。

  《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得我兴味索然。奇怪,这书竟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的最著名经典。几十年前听说有一本书叫《烟草路》,说是没看过的就不算真正了解美国。我因没看过而一直感到遗憾。现在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又是经典,加上还是一本我当年没看到的黄皮书,像是曾经错过的一道美味。可这美味并不太对我胃口。它只是以一个被学校除名的中学生霍尔顿的口吻,以自说自话的意识流手法,描述了自己从学校回家的两天左右时间里的事情,他的所思所想和所遇所求。没有情节故事,没有戏剧冲突,除了主人公之外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不过,书中所展示出的人的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据说就是二战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美国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在艺术领域有一个经典问题,就是究竟是艺术反映生活还是生活模仿艺术?英国作家王尔德认为是后者。而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仿佛就是王尔德之说的力证。《麦田…》一书出版以后,在美国马上掀起流行热潮,大学、中学校园里出现了很多霍尔顿的模仿者,他们同样冬天穿风衣,同样反戴红色鸭舌帽,同样满嘴粗话……1980年,一个叫查普曼的年轻人在纽约枪杀了“甲壳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开枪时他手里拿着的一本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说他杀列侬的原因都写在这本书里。这大概是这种影响的最极端事例了。

  忽然想起另一本被过度模仿的小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据说当年德国的一些年轻人也学着维特的样子,穿长筒靴,蓝燕尾服,黄背心,在半夜12点的同样时间,用手枪打自己的太阳穴……

  阅读从来都是个性化的,每个人之间都会有所不同。回忆起自己多年来的阅读经历,文革期间传看灰(黄)皮书最为独特也最为难忘。至于那些书为什么要用灰皮,康生说,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坏书。

  我不喜欢这本书大约是因为没读懂,也有可能是翻译问题。像诗歌一样,所有文学作品特别那些极具语言特色的作品,都以原文为最好。

  201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