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中国海军的祭奠——《红海洋》
发布日期:2009-11-24

卢跃刚

转自翟晓光四年前说要写一部海军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写好后备受折磨,筹资,找电视台,谈本子,经常听到她的埋怨和恼火。我说:“电视剧是搅肉机,干脆写成一部小说,爱谁谁。”2003年一翻坎儿,她把40万字的《红海洋》放在了我的面前,而且逼着我搁下手里的活儿,立即读完,说:“好也行,坏也行,骂也行。”见她小脸儿都写枯了,赶紧读。

转自搜狐

我对海军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我弟弟是海军战士,服役时得了恶疾,苦苦挣扎了八年去世。他生前经常给我讲海军连队的故事。我们家有三个人当过海军。我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写写海军。1995年,我去南沙采访,接触了海军官兵,直观感受了海军官兵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守卫南沙的情景。我的印象是,国人对海洋、海军太不了解;海军太艰苦了,装备太落后了,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太不符。

转自我是带着怀疑的眼光来阅读《红海洋》的。翟晓光在海军当过医生,后来到海军影视创作中心,之前没有写过小说,上来就是40万字,如此宏大的主题,能驾驭吗?她所描述的内容,比如干部子弟,军队大院生活,海军现代化及其军人成长的历史,近现代海战,职业军人的气质……她的叙事背景,比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的海洋意识,陆防、海防之争……等等,我都不陌生。之前,我读过一部长篇小说《红色舰队》,粗制滥造,读得我直恶心。所以,我不仅怀疑,而且挑剔。

转自说实话,《红海洋》的故事和叙事方式打动了我,更确切地说,启动了我的青少年时期的“英雄主义”记忆。

转自搜狐

《红海洋》的故事从小舢板解放台湾、渡海作战失利讲到新中国“泥腿子”创建海军,从手榴弹、机关枪齐上阵的海战讲到电子信息化的现代海军建设,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主体故事三大块,一个是1965年对蒋军的“八五海战”,一个是艰苦卓绝的“09工程”———海军核潜艇长波台建设,一个是1990年代第二代海军的“天网”红、蓝军对抗演习,背景极其宏阔。

转自《红海洋》是一部张扬英雄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了解叙事背景,是很难深入文本了解作家意图的。

转自中国人铭心刻骨的记忆是鸦片战争,英国舰队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开始了耻辱的殖民地历史。接下来的耻辱是,就在家门口,两场海战———甲午海战、马尾海战让清朝海军灰飞烟灭。其实,中国曾经有过世界一流的海军舰队。我考察过郑和七下西洋,郑和舰队威风八面,有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如果中国人当时想称霸世界的话,所有国家都不是对手。

转自搜狐

今天的海军是什么水平?如果没有核威慑力量,除了东南亚小国,我们谁都打不赢。这就可以理解《红海洋》唠唠叨叨的结尾,不断地喜欢毛泽东及其“十六字令”了。

转自翟晓光会讲故事,而且能在宏大的主题下举重若轻、虚实有度地讲故事,史诗的框架里不乏幽默,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有小说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王山魁王司令,卢信泉卢政委,“09工程”的总工程师“大科学家马建忠同志”,王山魁写得尤其好。

转自搜狐  翟晓光是一位有才情的小说家。《红海洋》是一部可以当海军历史来读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篇“革命英雄主义”的长篇祭奠,基调是“红”与“热”。“红”与“热”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她的为历史“正本清源”的意识给小说本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因为“正本清源”轮不上小说家,有历史学家就够了。

转自搜狐

《红海洋》第一句话就把我抓住了:“进了八宝山大彻大悟,出了八宝山依然如故。”这是我们熟悉的“民间语文”,放在篇首,似乎成了一句谶语。但是,这句谶语是给谁的呢?

转自搜狐

《红海洋》翟晓光著 作家出版社 2002年12月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