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馆内

  • 馆内
  • 馆际
  • 站内
无声的乐曲
发布日期:2013-10-04

    ——读《韩小蕙散文》有感

  善良使您完全活在人生最年轻最纯洁的感情之中。

  ——歌德

(A)

  读到韩小蕙的散文作品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记得那次去图书馆阅览杂志,无意中在《当代》文学刊物上翻到了韩小蕙的一篇散文,那文章的标题意外地吸引了我:《欲休还说》—— 翻翻期刊号才知道,这已是她很多年前的作品。

  当时我对韩小蕙的名字并不十分熟悉(请读者宽恕我的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循着一行行文字的指引,不知不觉中我竟恍若走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令人新奇和激动的是,我的视野里明明接收的是一行行文字信息,可在我心中、耳畔,却依稀回荡着一曲美妙的旋律。

  这曲式的出现,仿佛为原本寂静无声的文字世界增添了优美动人的“流苏”:声情并茂的和声、和音、旋律及节奏,巧妙而生动地排列组合着。那曲调流丽晓畅,意味深远。倘若一直“听”下去的话,便真的会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正坐在北京音乐厅里欣赏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呢!

  没想到由文字构成的境域原是如此的妙不可言——我如梦如幻。

  从此,我便开始在杂志上、报刊上留意韩小蕙的大名,拜读她的作品。并且萌发出一种与她相见恨晚的遗憾——纯粹文字意义上的相见恨晚。

  在鲁迅文学院就读期间,正好有韩老师的散文课,我有幸聆教。还记得那天因为路上塞车,我到场较晚,便就势坐在最后一排位子上。因为教室不大,我距讲台刚好不远不近,于听课于放松都可算得上最佳方位。我很希望能细细地观察到韩老师的整体风范,渴望能在她的散文讲座中寻求到另外的东西。

  大概是由于新世纪的第一个元旦,也或许是出于对听课者的礼貌,她似乎着意了一番装束:刚刚做过的乌发柔软光洁,一袭黑色衣裙将她的面庞衬托得更加细腻润泽。那天她稳稳地端坐于讲台,神情和悦坦然,语气舒缓温婉,这使我顿然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形象——前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中的那位圆眼睛、翘鼻子、小嘴巴的娃尔娃拉瓦西里耶夫娜。

  就那一刻,这两个形象在我眼前奇迹般地融为了一体……

(B)

  韩小蕙的散文课具有实用价值又不失浪漫色彩。她论述了当代中国散文创作的走向与特点以及散文创作中的问题,极富学术内涵。让人明确清晰地感受着她把握到的时代脉象正规律而各成体系地搏动:平、病、浮、沉、虚、实、洪、细、长、短、滑、涩、弦、紧、濡、缓、微、弱、散、芤——论述其特色,纠正其偏倚,极具独到的见地。并有条不紊地对学生施予理论性的指导及实际操作中的示教。

  下课之后,大家纷纷与她合影留念。而我却稳站一旁静静地观望如同一个局外人。我从不喜欢和名人凑热闹,不是故作超脱也不是假清高,实际我蛮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用平视的目光看待人间事物。因而对此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与名人合影大概会成为他(她)们无谓的负担。试想,在一个公开场合,与自己不认识、不了解的陌生人亲密无间地比肩而立,做高兴状幸福状,对他们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多余(当然,如果对方于他有利益关系,那将另作别论)。我曾亲眼所见有的名人在这样的情形下的窘状——他(她)们不好拒绝又极不情愿这样的“付出”,于是便表现出极度的无可奈何,无不呆板地例行公式,充当起“活道具”,因而双方便不约而同地陷入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域中。

  可韩小蕙却和我想象中的名人不一样。她耐心地、从容地、认真地和每一个要求与她合影的人进入镜头。我看到的是一个极为放松、极为真切、她能够的“自己”。像对待熟知的朋友似的不怠慢任何人,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无论是名人或是普通人都很难胜任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风度,一种优势。

  “照片洗出来可别忘了寄给我哟?!”

  我被她的话以及她的作为感动了。我开始把她的人和她的作品合二为一。就在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连自己都无法解释清的动摇,原地踌躇了一下,便朝着她身边跃去:“我和韩老师拍一张!”

  那一刻,我的表现真就像个纯真、冲动的孩子。

  我感到她的身体语言正同时向我靠拢,将右臂搭在我的身上:“这个角度比较好,对,可以了!”她对举着相机的人说。镁光灯闪过之后,我向她道谢,她谦和地答谢。

  临别时,远远地,我欣赏着她。

  她的步履轻缓,举止大方。毫无居高临下之神气和负才兀傲的冷貌,让人领略到一种淳朴与雍容的和谐。她用她那双灵巧的黑皮靴踏着耀眼的积雪走向等候在路旁的灰色轿车,尔后向人们送来道别的回眸。

  看得出她很有教养,也非常注意公众形象。在她身上既有职业女性的庄重气质,又不失书香才女的典雅风范,全然体现了只有东方女性才独具的那种温文尔雅的含蓄与从容   ——我历来很欣赏也很敬重这种类型的女子。

  不由得我再次产生了一种与她相见恨晚的遗憾——纯粹精神意义上的相见恨晚!

(C)

  随即,我把许多个周末都交给了图书馆——查阅韩小蕙的散文,COPY韩小蕙的作品。在杂志的海洋里一“泡”就是数小时,一心一意地在她音域的华盖之下度过每秒每分。那些日子里,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图书馆还是在音乐厅。而实际上在哪已无关紧要——对于我来说都是陶冶都是提高与享受:

  “现在,古蒲甘十分之九的塔,早被历史的大风吹得灰飞烟灭,连遗址都不存在了。

  没有万世永恒的物质。

  那么精神呢?——多少多少人,多少多少代,拜了多少多少次神,磕了多少多少个头,祈求人类和平幸福,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相处,不再有战争,不再有杀戳,不再有仇恨,不再有猜忌,不再有欺骗,不再有卑鄙,不再有罪恶……结果呢?

  空呼唤!”

  “但我还是一次又一次郑重其事地跪下来,虔诚地行三叩九拜大礼,口中念念回环着三个字,曰:‘真!善!美!’莫如说我也是在祈求一种沟通,或者是在发愿:‘自己先做个好人吧!’”(《蒲甘的落日》)

  “‘死死生生’这个词,属于古典的过去岁月,在我们今天这个日益商业化、金钱化、交换化的世俗社会里,已是几乎看不见的稀世珍宝。是的,很久很久了,很累很累,让还停留在古典情怀的‘傻子们’诸如韩小蕙,遍寻无着,失魂一样地嚎啕痛哭。”(《欢喜佛境界》)

  哦,天呐!我的心顿时被这原本无声的音符震慑了、激荡了。在她的散文中似乎能够感受到凄美动听、回旋婉转的节奏——这节奏又将文章推向了一个宇宙为怀、慈悲为怀、虚无缥缈、无比崇高的境界。这时的我也好似正面对着普度众生的佛祖,耳边回响着些许带有宗教色彩的乐章,心灵被纯化得沾不上半点世俗的烟尘,如沐春雨之中。浑然不觉地就被她作品里那独到的文风,朴素的情感、善良的本性和对这本性的呼唤声深深地打动深深地吸引了。在我看来,她的笔触从不优柔寡断,那一股股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随着潮水的冲击让人由心底碰撞出一缕缕几近梦幻的惆怅与强烈的震颤 —— 无法自持的激动。于自然而然间便将读者(或者“听众”)带入到一个圣洁的、神秘的、高尚的氛围之中。那也不过短短的十几句语言,就可让人体会出情感倾泻的完整性和细节变化的微妙性:平和——起伏——过度——强奏 ——高潮,使“乐曲”渐次递强,终曲澎湃汹涌,与“听众”不谋而合地产生共鸣。

  余音未了之际让我们不妨再换一幅乐章倾听,又是别有一番韵味:

  “然而,当我吮吸着满街油漆的新香,当我徜徉在厚重的石阶路上,当我摇荡于湖水的街心,当我抚摸着朱红的店门,当我眺望着长幌、龙旗和宫纱灯,心里却更浮现起许多复杂的意绪。一时,重建苏州街引起的暇思,如云如雾,如丝如缕,竟扯不清了。”

  “阳光跳上平静的湖面,把碧绿的湖水,皴染成一块闪闪烁烁的星星锦缎。映在天空上,苍穹更其明净,映入松林里,古松更加苍碧。映进啼鸟声,长鸣更加幽深。”(《苏州街涅槃》)柈沜

  “我与彦弟通信整整五年了。

  五年间,寒来暑往,尺素不隔。双方都把各自的信编号珍存,时不时拿出来重读一遍——一颗心儿便如同被风鼓满的船帆,互相驶向友谊的彼岸……

  啊,被挚友心心念念地记挂着,思念着,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幸福啊!”

  “心之琴瑟,友谊大乐,不可掺杂任何浊气,浊气生,则音走神伤。”

  “寂静有时能产生智慧。两个寂静的人,能够产生加倍的智慧。

  因此,我要说,当你拥有一个无话不谈的挚友,他就是你的世界中的太阳。”(《悠悠心会》)

  这段段“曲调”的背景显得清新而悠远,节律曼妙而柔和。于是它又仿佛一组抒情乐曲,以纯净、低迴、舒缓、温婉、微妙、完美、热情、真诚的慢板娓娓吟咏着内心衷曲。那些个自然有序的音符——抑扬顿挫(旋律),起伏跌荡(意境),交织融会为一曲 “兴奋”的红调与“抑郁” 的蓝调之结合体——唤起人们对往昔里那些充满欢快又略带忧伤的记忆。

(D)

  在蕙香四溢的初夏时节里,老师惠赠予我一本由平凹先生主编的《韩小蕙散文》集,这让我欣喜至极。从这本集子中我更加充分地了解了她的散文风格,欣赏到她那一支支无声的乐曲。我有幸“聆听”到她的《一日三秋》,由此篇作品中我看到除了情感与心迹的表露之外,技巧与情趣也同时在自然而然中超越与扩展——如同一组民乐合奏,节奏明快,音色独特,充分体现出了炎黄儿女的精神个性。其“旋律”与“乐句”的变化既朴实又有神韵,似曾相识而又不落俗套。这倒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作家内心所反映出的丰富内涵——“初秋”、“仲秋”、“暮秋”与“严冬”的深刻寓意,以及由其胸臆间谱写出的“小风习习”、“丝雨细细”!

  “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是那么的慷慨!不仅给了我们阳光和空气,给了我们粮食和蔬菜,给了我们红花和绿树,给了我们蓝天和白云,同时,也给了我们生存下去的慰籍和勇气。当着我们从人类社会中饱尝冷嘲、热讽、嫉妒、中伤、排斥、打击、孤独、寂寞之时,大自然却每每以它永远的爱心,慷慨地把我们拥在怀里,慢慢将我们的伤口抚平。它把这视为它的责任,而我们人类对此也早已安之若素,以至于君不闻上至睿智超群的哲人学者,下至平凡庸常的黎民庶子,谁没有领略过红日冉冉的壮美,谁没有寄情白雪皑皑的洒脱?

  大自然的给予,是世界上最慷慨的给予。”(《给……》)

  ——这正可谓“一字千金”!一个“给”字便涵盖了一切:真诚、善良与美好。真诚和善良无疑是韩小蕙散文的思想体系,而美好便是韩小蕙散文的文风!

  “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又一次想到了这个已流传了千百年的典故。这典故伴随着时代的节拍敲击着我的心扉,多少次,我为之动容!也多少次,我断定着她的心灵舞台是怎样的五彩缤纷又怎样的风霜雨雪——由此而孕育出的极其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执著的祈盼与追寻。

(E)

  不知不觉的,仿佛在文字与音乐的和弦中,我度过了一段段难忘的时光。她明快的语气并富有音乐感的弹性句式,以及句断神连的娴熟笔韵,都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它们的“旋律”流畅自然而和谐,洋溢着诗歌的韵律:

  “你改变得太大了!腰身变苗条了,柔软得像风摆的柳枝;肤色变白皙了,令我想起‘肤如凝脂’的古句;脸色变红润了,真正的面若桃花;眼睛变清亮了,宛若深山里的洌泉;眉毛变婀娜了,像两条柔情的芦苇;红唇变温润了,‘梨花一枝春带雨’;就连头发也变成一匹黑亮的软缎,‘哗’的一下,自豪地铺散开你的明媚……你浑身上下,流动着一种几乎能看得见的动人的神采,这使你就像从祥云里升起的莲花仙女,变得鲜艳绝伦,美丽无比。一定有什么故事发生了,不然那只有天国才有的气息,怎会莅临这森森大地?”

  “……最致命的,就是你此生此世,也不能剜去心中的这朵红玫瑰。它已镌刻在你的生命基因之中,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心脏,即啄即生,永啄永生。除非死,你不能放弃这份爱。至此你终于明白了。只有你才能救自己。

  你终于顽强地站定了。头颅高高扬起,双手伸向东天,像一尊想要拥抱太阳的神像。你不再顾及天庭的规矩,也不在乎人间的限制,只把你的本质呐喊出来:

  ‘我……不……服……!’

  ‘我……不……认……命……!’

  石破天惊……

  豪雨如注……”

  “起风了。风起于青萍之末。吹皱一池春水。卷我屋上三重茅。……”(《为你祝福》)

  “不知道你到底在哪里呀,我急急忙忙地想要快些找到你,有话对你说。

  我托过风,让风吹遍茫茫天宇,找你。

  我托过雨,让雨流向滔滔大地,找你。

  可是,不知道你是故意铁着心,还是真的没听见,我怎么到处也找不到你?

  也曾经有人朝我伸过手来,温存兮热情兮令我心窝发热;

  也曾经有人朝我绽开微笑,真诚兮灿烂兮令我心旷神怡;

  还有人把整个身心都来拥抱我;还有人把整个生命都来贴近我;还有人把整个胸怀都来包容我……”

  “不,他们都不是你,尽管他们不乏智慧与才华,不乏哲理和警句,不乏异邦的故事域外的风情,不乏人际的经验处世的圆浑……这些对于生命总不成熟的我来说,都弥足珍贵。可是,我的一颗心太沉重了,他们都负载不起,我想找的,只是心心相印的你。

  ……找你,找得真苦呀!就像歌中唱的:像生一样苦,像死一样苦,像梦一样苦,像醒一样苦……

  不过,苦到极处,甜,能够降临吗?

  我祈祷!”(《有话对你说》)

  正如《礼记 乐记》中所论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一时间,痴迷的我竟又不知自己是沉浸在文字里,还是在音乐中了……

(F)

  就此我回首韩小蕙的每一篇文字,从中都可领会到它们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个性与风范:有的青春活力纯朴自然,像轻快的校园乐曲;有的委婉动人浩茫深远,似抒情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的高贵典雅多情善感,恰唯美的圆舞曲;还有的铿锵有力气势轩昂,如色调丰富的钢琴曲。其字里句里找不到咬文嚼字的痕迹和自作多情的炫耀,有的便是文采、是风韵、是味道。就如同一件没有洒过香水的衬衫,执拗而忠实地散发着主人本体肌肤的芬芳。我想,或许你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她文字音乐的怀抱里,任那优美的旋律将你轻轻托起,飘向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地方……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我崇尚这种精神境界。

  这禁不住使我想起,我曾在仲夏的一个傍晚里独行,独行在一马平川的田野中。不时地,俯下身子采集起路边那一枝枝一簇簇被夕阳浸染了的画眉草、蒲公英,它们红里透黄,绿里透红。晚风拂动着我的衣襟和发辫,摇曳着挂满花穗的杨槐和满目芊绵的绿草,同时也洗礼着那些消夏的昆虫。天空中飘来一曲诗意般的田园牧歌,给我内心带来了一种朦胧的期待与无限的神往……

  透过那段模糊的时空,我似乎重又感受到了昔日里那足够的清晰与真实的存在,已然是久违了的一切,如今竟让我在韩小蕙的散文中重新获得,这使我感到由衷的快乐和无比的轻松。恍惚中,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仲夏的傍晚,再次体味天籁回荡的悠扬曲调和那扑面而来的草馨花香。

  而带着这奇妙的感受直面现实生活时,也会萌生出一种与韩小蕙同样的感慨:

  “忍受寂寞是一种悲壮的美。”(《人生难耐是寂寞》)

  从韩小蕙的散文作品里似乎能够看到世态沧桑千迴百转的足迹;能够体味出既有古典文韵又有时代强音的风格,就如同一首音律和谐的二重奏,一支由理想化与现实唯美情怀合为一体的交响曲。虽然她的文体形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始终贯穿着“真、善、美”三个字在运行。譬如她的《天街生死界》、她的《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她的《怜悯断想》,再譬如她的《渴望迷路》、《我给季羡林先生当编辑》,还有她所有的虔诚与纯真在她字里行间的体现,以及那些个载负着情感波澜、让人掩卷不忍再触目的一行行文字,常令我感慨万千。

  然而遗憾的是,我无法将她那么多美妙的“乐章”在这里 一 一 展现,也没有机会博览拜读到她的上百篇散文作品,但是我可以“一滴水见太阳”般地去感悟,感悟她其它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的“真、善、美”内涵。就此我已不难想象,这就是韩小蕙全部作品的主线,也是韩小蕙文字音韵动人的品质。它们自是围绕着这同一个主旋律在深入、发展、体现、渲染作品的美感。一旦有了这个举世公认的主旋律、这个天经地义的主题曲,那末人类难道还愁希望么?单就当今人类的心理需求与世风而言,除了“真、善、美”之外,我以为暂且不必再有更多的祈求了。

  韩小蕙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她给予人们的是美好的心灵启迪,是积极向上的民族正气。令人欣慰的是,在韩小蕙的佳作中总是能够看到希望——文化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净化人类心灵的希望。我从中汲取到的是启迪、是感悟、是享受、是天然之资的文体风貌。也就是她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性、文学性,以及她语言表达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