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服务 > 东华流韵 > 名人
丁韪良

丁韪良(1827-1916),字冠西,美国印第安纳州人,美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的负责人,是当时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也就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827410日,丁韪良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牧师家庭,父及兄弟皆为牧师。 1850年,受美北长老会派遣,来到中国,在宁波传教10年。他主张发展世俗教育影响中国,意图通过教育向中国人传播基督信仰。丁韪良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随后为美国政府提供太平天国情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任美国公使列维廉的翻译,并参与起草《中美天津条约》。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度回国,不久又来华,在北京建立教会。1863年移居北京后,传教之余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奕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1869年,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推荐下,丁韪良辞去了美北长老会的职务、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1898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在李鸿章推荐下,光绪皇帝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首任西学总教习,授二品顶戴。当着全体中外来宾的面,丁韪良向孔子鞠躬,因此他在不少西方人眼里,成了西方教会的叛徒。

1900年,73岁的丁韪良亲身经历了义和团之乱。丁韪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以华制华”和由美国割据海南岛,以加强奴役中国。继返美国,寻复来华,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筹建大学堂,未成。1902年,清廷颂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丁韪良被重新任命为西学总教习。但西教习们因向清廷要求补偿薪金引起纠纷,新任管学大臣张百熙借经费紧张为由,集体辞退了丁韪良等西教习。

除翻译有关基督教、自然科学、国际法方面书外,丁韪良还著有《花甲忆记》、《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中国人之觉醒》等书,并曾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

19161217日,丁韪良在北京去世,葬于西直门外的一块墓地。 

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