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服务 > 东华流韵 > 名人
杨昌济

杨昌济(1871-1920),号怀中,字华生。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故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伦理学家,教育家。

杨昌济幼喜读程朱之学。 曾两次乡试不中,后在家设馆授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189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不顾山长阻挠,毅然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
拥护康梁变法主张,赞同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宣统元年(1909)留学英国,专攻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任教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商专、一中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
  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 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著作有《达化斋日记》及《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