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服务 > 东华流韵 > 名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哀时客、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三人为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笔于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宣传变法维新;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协助康有为创办“强学会”。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光绪皇帝于7月3日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授六品卿衔,令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被徐世昌总统委派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赴欧,促进山东问题的解决。此次欧洲之行,梁启超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思想有所转变。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民主研究的活动。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

  据考证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同时梁启超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在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学术贡献。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