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服务 > 东华流韵 > 名人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生于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7岁考取秀才后,开始博览群书。1884年,18岁的蔡元培设馆教书。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 1904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5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前往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听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回国。

  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大很快即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19231月因抗议教育总长彭允彝提案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提出辞职,出走欧洲。

  19262月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工作。

  1927年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 一八事变后,奔走呼号,倡导抗日。1127日和萧友梅于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即现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校。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特务统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他被选为副主席。1936年,与陶玄、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创办世界学校,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把学生从小培养成出国留学及有用的人才。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20090608112149db65d.jpg